古籍中以“当归补血汤”命名黄芪用量的方剂,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辩惑论》外,尚有其它多个出处,这些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各有不同,其中以出自《内外伤辩惑论》的当归补血汤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现代研究也为最多。该方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以5∶1药量组成(黄芪30克黄芪用量,当归6克),具有益气补血之效,多用于治劳倦内伤,气血虚,阳浮于外之虚热证。
方解
该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
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生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液的循环有赖于气的推动。“血为气之母”,如果气失去了依附则散漫无根而导致气虚,气虚反过来又会加重血虚,从而可产生诸多病症。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5倍于当归,其义有二:1.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2.“阳生阴长”,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收敛浮阳,而虚热自退。
主治
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1.血虚发热,热渴烦饮;
2.热上攻头目,沿身胸背发热;
3.口舌生疮,气血俱虚;
4.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
5.血气虚耗,产后无乳;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6.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疲体倦等。
现代研究
1.本方能够增强骨髓造血功能而具有抗贫血作用;
2.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以防止或减轻心肌损伤;
3.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预防血栓的形成;
4.通过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流,可改善血液对全身组织器官的供应
5.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通过抑制淋巴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沿淋巴道的转移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注意
1.本方的辨证要点是脉象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2.阴虚发热证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