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是困扰许多女性的健康问题,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或病理因素。中医以其整体观和个体化诊疗特色,成为调理月经的重要选择。本文将从症状识别、就医指导到中医诊疗全流程,为女性提供科学实用的建议。
月经周期异常(提前7天以上或延迟超过35天)、经量显著增减(正常20-80ml)、经血颜色异常(如暗紫、淡红或褐色)、伴随严重痛经或血块等,均属于月经不调范畴。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腰酸乏力、情绪波动、胀痛等症状。若长期未干预,可能发展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甚至不孕。
特殊人群需注意:
1. 首选科室:
2. 辅助检查科室:
1. 症状记录:
2. 基础检测:
通过舌象、脉象、症状三联诊,结合现代检测结果,将月经不调分为五大常见证型:
| 证型 | 典型症状 | 代表方剂 |
||--||
| 寒湿凝滞型 | 经前小腹冷痛,遇热缓解,经色暗有血块,畏寒肢冷 | 温经汤、艾附暖宫丸 |
| 气血瘀滞型 | 经前胀痛,经血紫暗夹块,情绪烦躁 | 血府逐瘀汤、逍遥散 |
| 肝肾亏虚型 | 经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经量少色淡 |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
| 气血两虚型 | 经色淡红质稀,面色苍白,乏力心悸 | 八珍汤、归脾汤 |
| 湿热型 | 经血黏稠有异味,带下黄稠,面部油腻长痘 | 龙胆泻肝汤、四妙丸 |
1. 中药调理:
2. 外治疗法:
3. 周期疗法:
1. 体温监测:每日晨起测基础体温,绘制曲线图观察排卵情况
2. 情绪管理:练习腹式呼吸、八段锦缓解压力,肝郁者可按摩太冲穴
3. 保暖重点:腰腹部、足部防寒,经期避免冷水洗漱
1. 紧急就医信号:
2. 治疗禁忌:
月经不调的中医调理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建议患者在专业辨证基础上,坚持3个月经周期的系统调理,配合规律作息与饮食管理。对于反复发作或伴有器质性病变者,需建立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