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婴儿死亡和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因窒息死亡,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可将存活率提高30%以上。掌握科学的急救技术,是每位家长和看护者的必修课。
当新生儿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需立即启动急救:
1. 无呼吸或喘息样呼吸(胸腹部无起伏,或仅下颌抽动)
2. 肤色青紫或苍白(尤其口唇、四肢末端)
3. 心率低于100次/分钟(通过胸壁触摸或听诊器判断)
注意: 新生儿正常呼吸频率为40-60次/分钟,心跳120-160次/分钟。若发现异常,需在60秒内开始干预。
1. 保暖:立即擦干全身,早产儿用塑料膜包裹(头部暴露),保持腋温36.5-37.5℃。
2. 体位调整:将婴儿仰卧于硬板,头部轻度后仰(鼻吸气位),肩部垫高2-3厘米。
3. 清理气道:仅在有明显分泌物时,用吸球先口后鼻吸引,避免过度刺激。
4. 刺激呼吸:轻弹足底或摩擦背部≤2次,无效则进入正压通气。
关键技巧:羊水粪染时,若婴儿无活力(无呼吸/肌张力差),需20秒内完成气管插管吸引。
① 选择合适面罩,覆盖口鼻但不压迫眼睛;
② 按压气囊频率40-60次/分钟,通气时长0.5秒/次;
③ 观察胸廓起伏,无效时检查气道是否开放。
注意:持续通气30秒后需重新评估心率,若仍<60次/分钟,立即进入胸外按压。
禁忌:避免按压剑突或肋骨,防止肝脾破裂。
若持续心率<60次/分钟,需:
1. 肾上腺素注射:0.1-0.3 ml/kg(1:10,000浓度)静脉或气管内给药;
2. 扩容治疗:生理盐水10 ml/kg缓慢推注。
1. 过度吸引导致喉痉挛或心动过缓;
2. 按压时手指未紧贴胸壁,导致力度不均;
3. 人工呼吸吹气过猛致气胸。
1. 产前风险评估:孕晚期筛查高危因素(如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
2. 家庭急救包配置:含吸球、呼吸面罩、体温计和应急联系电话。
3. 技能培训:建议家长参加模拟培训,掌握按压深度与节奏的肌肉记忆。
重要提醒:即使复苏成功,仍需持续监测体温、呼吸及神经反应72小时,并及时转诊。
新生儿复苏是生命接力赛的第一棒。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规范操作可使窒息死亡率降低40%。建议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基础复苏技能,并定期通过视频教程或线下课程巩固知识(可参考美国心脏协会或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指南)。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往往取决于那关键几分钟的科学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