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其周期、经量及伴随症状的变化往往提示着体内气血与脏腑功能的平衡状态。宁波市中医院作为浙东地区中医妇科诊疗的权威机构,以“辨证施治、个体化调养”为核心,将千年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月经不调患者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本文从症状识别、病因解析到治疗方案,全面解析中医视角下的月经健康管理。

一、中医对月经不调的本质解读
中医认为,月经是肾气-天癸-冲任-胞宫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周期性变化与阴阳消长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指出“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强调肾精充盛与气血调和的重要性。当情志失调、外感寒湿或脏腑功能失衡时,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及痛经等症状。
1. 五大核心证型与典型表现
根据宁波市中医院临床经验,月经不调可分为以下类型:
寒湿凝滞型:经期小腹冷痛、经血色暗有块,遇热缓解,常见于长期接触冷水或贪凉女性。
气血瘀滞型:经前胀痛、经期推迟,多与情绪压力相关,舌质紫暗。
肝肾亏虚型:经量少色淡、腰膝酸软,多见于熬夜、过度劳累者。
湿热型:经血黏稠、带下黄臭,常伴痤疮频发。
气血两虚型:经期延长、面色苍白,多见于贫血或产后女性。
2. 病因溯源:从生活习惯到体质偏颇
外因:寒湿侵袭(如经期淋雨)、饮食生冷(过量冰饮、寒性水果)。
内因:肝郁气滞(长期焦虑)、脾虚失运(暴饮暴食)、肾精不足(过度节育或流产)。
特殊人群:青少年因学业压力易致肝郁肾虚,更年期女性多因肾气衰退出现经期紊乱。
二、宁波市中医院特色诊疗体系
1. 精准辨证:四诊合参与体质评估
医院采用“望闻问切+体质辨识仪”双重诊断模式。例如,针对寒湿型患者,除舌诊(舌苔白腻)与脉诊(沉紧脉)外,结合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腹部低温区,精准判断寒邪程度。
2. 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药调理:
经典方剂:寒湿型用温经汤加减,气血瘀滞型选用血府逐瘀汤,肝肾不足者以左归丸为基础。
膏方定制:针对慢性调理需求,如冬季推荐的“补肾固冲膏”(含鹿角胶、龟板胶),可调节卵巢功能。
非药物疗法:
针灸:取三阴交、关元、子宫等穴位,促进气血流通。
艾灸:寒证患者灸神阙、足三里,每次20分钟,每周3次。
推拿:沿任脉揉按气海至中极穴,缓解经期腹痛。
3. 名医团队与专病门诊
宁波市中医院妇科汇聚多位专家,如:
楼凯凌主任:擅长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强调“周期疗法”调节内分泌。
徐彩华主任:针对反复流产导致的月经紊乱,采用补肾固冲法配合情志疏导。
叶利群主任:创新“卵巢早衰三步疗法”,通过中药+电针改善卵巢血流。
三、居家调理与预防指南
1. 饮食调养:分型对症食补
寒湿型:生姜红糖茶、当归羊肉汤,忌食西瓜、冷饮。
血热型:莲藕排骨汤、鲜榨梨汁,避免辛辣燥热食物。
气血虚型: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炖乌鸡。
2. 日常保健技巧
经期护理:用艾草包热敷下腹部,水温40℃左右,每次15分钟。
情绪管理:练习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式,疏解肝郁。
运动建议:经后期可进行瑜伽“猫牛式”,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排卵期避免剧烈运动。
3. 预警信号与就医时机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诊:
非经期出血持续3天以上
经量骤增(每小时浸透1片卫生巾)
闭经超过3个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避免过度节食,可饮用枸杞红枣茶调节初潮紊乱。
备孕女性:经前期服用菟丝子、桑寄生等补肾中药,提升卵子质量。
更年期女性:推荐耳穴压豆(取内分泌、卵巢点)缓解潮热盗汗。
从治疗到预防的系统思维
月经不调并非孤立病症,而是全身机能失衡的局部表现。宁波市中医院倡导“治未病”理念,通过体质筛查、节气调养(如三伏贴)及个性化健康档案管理,帮助女性构建长效健康机制。建议患者每年进行一次中医妇科体检,尤其在季节交替时加强调理,实现“调经”与“养生”的双重目标。
(本文所述方案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实施,个体差异可能导致效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