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和老龄化社会的加速,保健品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行业繁荣背后隐藏着产品同质化、虚假宣传、监管盲区等隐患。据统计,仅2023年,全国保健食品备案数量突破4000个,但市占率低于0.01%的长尾品牌占比高达42%。这种“鱼龙混杂”的现状,让消费者在选择时面临巨大困惑——如何辨别真正有效的产品?哪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营养补充?保健品联盟的建立,正是为了构建透明、规范的健康产业新生态。
根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我国保健品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和特定功能保健食品两类。前者如维生素D、钙片等,用于补充基础营养;后者则需在国家批准的24项功能声称范围内,例如辅助降血脂、改善睡眠等。需特别注意,所有保健品均需标注“本品不能替代药物”。
典型案例:某品牌宣称“根治糖尿病”的蜂胶胶囊,因违规使用疗效宣传被查处。消费者需警惕类似话术,功能性保健品仅能“辅助调节”,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对比案例:某跨境电商热销的澳洲鱼油,虽标有TGA(澳大利亚治疗商品管理局)认证,但未取得中国保健食品注册证书,其功能声称在国内属违规。
电商渠道占比已从2018年的15%攀升至2023年的34%,但跨境平台存在“无需注册备案”的监管漏洞。建议优先选择品牌旗舰店或线下药店,并索要检测报告。
以琴澳创新产业园为例,其“澳门注册+横琴生产”模式整合了两地资源优势。澳邦药厂通过该平台将澳门传统药膏升级为符合内地标准的保健贴剂,并应用“澳门监造”标识提升品牌公信力。
2023年发布的《保健食品标志规范标注指南》要求企业明确标注适宜人群、食用限量及禁忌症。消费者可通过“12315”平台举报夸大宣传行为,监管部门已建立“黑名单”联动惩戒机制。
1. 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检测血常规、骨密度等指标,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营养补充计划。
2. 阶梯式引入:新购保健品前两周每日记录身体反应(如睡眠质量、疲劳感),出现皮疹、腹泻立即停用。
3. 善用社区资源: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的“营养工作坊”,学习阅读成分表及剂量换算技巧。
保健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坚守科研底线、监管部门筑牢安全防线、消费者提升鉴别能力。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三早原则”——早认知、早预防、早干预,只有三方合力,才能让保健品真正成为健康生活的助力而非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