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用药种类及选择原则-临床常见药物与使用规范

1942920 儿科医院 2025-04-15 7 0

手术前用药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顺利的重要环节,但许多人对“哪些药需要停、哪些药需要继续吃”存在困惑。尤其对于合并慢性病或长期服药的患者,错误的用药决策可能导致术中风险增加或术后恢复困难。本文将结合临床指南和患者常见疑问,用通俗的语言解析术前用药的核心原则。

一、术前用药的三大核心目标

术前用药种类及选择原则-临床常见药物与使用规范

术前用药并非“为了用药而用药”,而是围绕三个关键目标展开:降低风险(如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稳定基础疾病(如控制血压和血糖)、优化术后恢复(如预防感染或血栓)。例如,高血压患者突然停用某些降压药可能导致术中血压剧烈波动,而合理调整用药则能避免这一风险。

二、术前用药的常见类型与选择原则

1. 镇静与抗焦虑药物

常用药物:(安定)、。

作用:缓解紧张情绪,减少药用量。

注意事项:老年患者需减量,避免呼吸抑制;儿童需根据体重精准计算剂量。

2. 镇痛药物

常用药物:类(如贴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

作用:减轻术前疼痛,降低术中应激反应。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类药物的患者需提前与医生沟通依赖风险;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在术前1-2天停用。

3. 抗胆碱药物

常用药物:阿托品、格隆溴铵。

作用: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预防术中喉痉挛。

适用情况:全身或需气管插管的手术。

禁忌:青光眼患者禁用。

4. 慢性病药物

  • 降压药
  • 需停用:利血平(术前1-2周停用,改用其他药物)。
  • 继续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但需监测心率。
  • 降糖药
  • 口服药(如二甲双胍):手术当日停用,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 胰岛素:根据手术时长调整剂量,避免低血糖。
  • 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
  • 非心脏手术需术前5-7天停用,改用低分子肝素替代。
  • 三、特殊人群的术前用药调整

    1. 儿童患者

  • 剂量计算: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调整,避免过量。
  • 镇静选择:优先使用对呼吸影响小的药物(如右美托咪定)。
  • 2. 孕妇

  • 避免使用:类(可能致胎儿呼吸抑制)、非甾体抗炎药(妊娠晚期禁用)。
  • 安全替代:对乙酰氨基酚缓解轻度疼痛。
  • 3. 老年患者

  • 肝肾功能:优先选择不经肝肾代谢的药物(如瑞)。
  • 多重用药:需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简化用药方案。
  • 4.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 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继续使用,突然停药可能诱发癫痫。
  • 抗帕金森药(如左旋多巴):术晨服用,避免症状加重。
  • 四、术前用药的五大实用建议

    1. 主动沟通

  • 提前告知医生所有用药(包括保健品和中草药),并提供药物清单。
  • 2. 记录症状

  • 如出现头晕、心悸等异常,及时反馈以便调整方案。
  • 3. 严格禁食

  • 术前6小时禁食固体食物,2小时禁水,但需服药者可用少量水送服。
  • 4. 术后衔接

  • 术后恢复用药需逐步过渡,例如抗凝药通常在术后24-48小时重启。
  • 5. 紧急处理

  • 若术前漏服关键药物(如降压药),立即联系医生而非自行补服。
  • 五、常见误区与真相

  • 误区:“术前必须停用所有药物,否则影响。”
  • 真相:部分药物(如降压药)需持续使用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 误区:“止痛药会掩盖病情,术前不能吃。”
  • 真相:合理镇痛反而能减少手术应激,但需医生指导。

    术前用药是“个性化医疗”的典型体现,需综合考虑疾病、手术类型和个体差异。患者应积极参与决策,通过充分沟通与医生共同制定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记住:“正确的药,用对的时间”是手术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