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突然失去意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时,许多家长会陷入恐慌。这种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发,其中最常见的是高热惊厥、癫痫和脑部感染性疾病。这些病症虽然症状相似,但病因、治疗和预后差异显著。本文将通过科学解析症状、病因和急救措施,帮助公众正确识别风险,掌握关键应对方法。
高热惊厥是6个月至5岁儿童发热时最常见的并发症,约3%-4%的儿童经历过。其核心诱因是体温快速上升(通常腋温≥38℃)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表现为以下典型症状:
家庭急救步骤:
1. 侧卧防窒息:立即将孩子放在平坦处,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分泌物;
2. 降温不捂汗:解开衣物,用温水擦拭腋下、颈部等大血管处,禁止酒精擦拭或冰敷;
3. 记录关键信息:用手机拍摄抽搐过程(包括面部和肢体动作),记录发作时长及体温,供医生诊断参考。
就医信号:若抽搐超过5分钟、呼吸异常、反复发作或伴随颈部僵硬、呕吐,需立即送医排除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功能障碍疾病,表现为无诱因、反复性抽搐发作,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与高热惊厥不同,癫痫发作时体温通常正常,且具有以下特征:
急救误区与正确操作:
治疗选择:70%的患儿可通过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控制发作,耐药性癫痫可考虑手术或神经调控治疗。
部分抽搐由脑部器质性病变引发,需高度警惕以下疾病:
1. 脑膜炎/脑炎:除抽搐外,常伴持续高热、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婴幼儿可能出现囟门膨出;
2. 颅内出血:多见于外伤或凝血障碍患儿,表现为突发抽搐、偏瘫、意识障碍,CT检查可确诊;
3. 代谢紊乱:严重低钙、低镁或低血糖也可引发抽搐,补钙后症状缓解的案例提示营养因素的重要性。
诊断金标准:腰椎穿刺(排查感染)、头颅CT/MRI(观察出血或占位病变)、血液生化(评估电解质水平)。
1. 高热惊厥预防:有惊厥史的儿童发热时需在腋温38℃前使用退烧药,避免脱水;
2. 癫痫控制:规律服药、保证睡眠、避免闪光刺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3. 脑健康防护:接种流脑疫苗、预防头部外伤、均衡补充钙镁营养素。
面对突发抽搐,冷静采取侧卧、防窒息、记录症状三大措施,远比盲目干预更重要。无论是高热惊厥还是癫痫,早期规范治疗都能显著改善预后。建议家长学习基础急救技能,并定期带孩子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