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秋季节,数亿人因花粉、尘螨等过敏原的侵扰陷入“喷嚏不断、鼻塞难耐”的困境。过敏性鼻炎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诱发哮喘、鼻窦炎等并发症。许多患者因用药不当导致症状反复甚至加重。本文将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实践,解析过敏性鼻炎的药物选择逻辑,并针对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提供安全用药建议。

一、症状识别:区分过敏与感冒,抓住治疗黄金期
过敏性鼻炎常表现为“四联征”:阵发性喷嚏(连续≥3次)、清水样鼻涕、鼻塞、鼻痒,部分患者伴眼痒、流泪或咽喉刺激。与感冒不同,过敏性鼻炎不伴发热或肌肉酸痛,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关键识别点:
季节性加重(如春季花粉季症状突显);
晨起或接触过敏原后症状加剧;
使用抗组胺药后症状快速缓解(30分钟内起效)。
二、核心治疗药物:科学分级与精准匹配
根据2022版《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药物选择需结合症状严重程度与发作频率,采用“阶梯式治疗”(表1)。
1. 一线药物:快速控制症状的基石
(1)鼻用糖皮质激素(INS)
作用机制:抑制鼻腔黏膜炎症反应,改善喷嚏、鼻塞、流涕等核心症状。
代表药物:糠酸莫米松(儿童≥3岁)、丙酸氟替卡松(成人首选)。
优势:局部用药全身吸收少,长期使用安全性高,对鼻塞效果显著。
使用要点:
喷药技巧:避免直喷鼻中隔,喷后轻吸避免药物流入咽喉;
疗程:中重度患者需持续使用4周以上,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2)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
适用人群:轻中度间歇性发作或伴有皮肤瘙痒者。
代表药物:西替利嗪(儿童滴剂)、氯雷他定(孕妇慎用)。
优势:15-30分钟快速起效,无中枢镇静副作用。
2. 二线药物:联合治疗的增效选择
(1)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适用场景:合并哮喘或鼻塞严重者,推荐与INS联用。
代表药物:孟鲁司特钠(咀嚼片)。
注意:可能引发头痛、情绪波动,儿童需监测行为变化。
(2)鼻用抗组胺药
优势:较口服剂型对鼻塞改善更显著(如氮卓斯汀)。
局限:口感苦涩,儿童依从性差。
3. 辅助治疗:短期缓解与长期预防
鼻腔冲洗:生理盐水每日1-2次,清除过敏原与炎性介质,增强药物效果;
减充血剂:羟甲唑啉鼻喷(≤3天)快速通鼻,避免长期使用致药物性鼻炎。
三、特殊人群用药:安全性与疗效的平衡
1. 儿童患者:生长发育优先
一线方案:糠酸莫米松(≥3岁)+ 西替利嗪滴剂,定期监测身高;
禁用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2岁以下禁用减充血剂。
2. 孕妇与哺乳期:风险最小化策略
非药物首选:鼻腔冲洗、物理隔离过敏原;
药物选择:布地奈德鼻喷(妊娠B类)、氯雷他定(权衡利弊)。
3. 合并症患者:多学科协作
哮喘合并者:联用孟鲁司特钠与ICS(吸入激素);
鼻息肉患者:短期口服激素(泼尼松0.5 mg/kg×5天)。
四、日常管理:预防复发与生活质量提升
1. 过敏原规避:
花粉季关闭车窗、使用空气净化器;
尘螨过敏者每周高温清洗床品。
2. 免疫调节:
舌下脱敏治疗(尘螨过敏者3-5年疗程);
补充维生素D与益生菌,调节Th1/Th2免疫平衡。
3. 症状日记:记录发作时间、诱因与用药反应,优化个体化方案。
五、何时就医:警惕危险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单侧鼻塞伴血性分泌物(排除肿瘤);
嗅觉丧失超过2周;
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急剧加重。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需打破“发作-用药-缓解-停药-再发作”的循环,通过阶梯用药、环境控制和免疫调节实现长期控制。患者应建立与医生的定期随访机制,尤其在季节交替前调整预防方案,让呼吸回归自由与舒适。
> 参考文献:本文综合参考国内外12项指南与临床研究,包括DXY医学网、澎湃新闻等权威平台发布的诊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