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血压标准:正常范围及分级指南发布

1942920 男科健康 2025-04-10 12 0

血压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波动直接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攀升,中青年及农村地区上升趋势尤为明显。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分级管理和治疗策略进行了全面更新,旨在帮助公众更科学地认识和管理血压。

一、2024年新血压标准解析

2024新血压标准:正常范围及分级指南发布

1. 诊断标准的延续与细化

新版指南维持了高血压的经典定义:未使用降压药时,诊室血压≥140/90 mmHg,但新增了诊室外血压的参考标准:

  • 家庭血压≥135/85 mmHg
  • 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 mmHg(白天≥135/85 mmHg,夜间≥120/70 mmHg)。
  • 这一调整强化了诊室外血压监测的重要性,尤其是家庭清晨血压的评估,因其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

    2. 血压分级与危险分层

    血压水平仍分为三级(表1),但新增“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类型,并强调根据心血管风险因素分层(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以指导个体化治疗。

    | 分级 |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

    |-|||

    | 正常血压 | <120 | <80 |

    | 正常高值 | 120-139 | 80-89 |

    | 1级高血压 | 140-159 | 90-99 |

    | 2级高血压 | 160-179 | 100-109 |

    | 3级高血压 | ≥180 | ≥110 |

    特殊说明:我国3级高血压患者超2000万,其并发症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分级,需积极干预。

    二、科学测量血压:方法与误区

    1. 规范测量步骤

  • 设备选择:推荐使用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禁用传统水银血压计。
  • 操作要点:5分钟后测量,袖带尺寸需匹配臂围(大臂围>32cm选大号袖带),首诊时需测量双侧上臂血压。
  • 频率与记录:每次测量间隔30-60秒,取2次平均值;若差值>10 mmHg,需测第3次并取均值。
  • 2. 常见误区纠正

  • “白大衣高血压”与“隐蔽性高血压”:约15%-30%患者诊室血压与日常血压差异显著,需通过家庭或动态血压监测确诊。
  • 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的体位性低血压:需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1分钟和3分钟)。
  • 三、高血压的病因与靶器官损害

    1. 危险因素

  • 不可控因素:遗传、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
  • 可控因素:高盐低钾饮食、肥胖、吸烟、过量饮酒、心理压力等。
  • 2. 并发症风险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

  •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
  • 脑血管:脑卒中(我国高血压患者首要并发症)。
  • 肾脏与代谢: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
  • 四、治疗策略:分级管理与生活方式干预

    1. 药物治疗的启动时机

  • 中高危及以上患者:需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 低危患者:可尝试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若无效再用药。
  • 2. 降压目标值

  • 普通人群:诊室血压<140/90 mmHg,耐受者建议<130/80 mmHg。
  • 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目标值<130/80 mmHg。
  • 3. 非药物治疗的核心措施

  • 限盐:每日钠摄入<5克,建议使用低钠盐替代。
  • 饮食模式:DASH饮食(高纤维、低脂、低糖)可降低收缩压5-11 mmHg。
  • 运动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 五、特殊人群的血压管理

    1. 孕妇

    妊娠期高血压需密切监测,优先选择拉贝洛尔等安全性药物,避免ACEI/ARB类。

    2. 老年人

  • 65-79岁:降压目标<140/90 mmHg,耐受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
  • ≥80岁:以收缩压<150 mmHg为首要目标,避免过度降压引发低灌注。
  • 3. 中青年人群

    近年患病率上升显著,需重点关注代谢综合征(肥胖、高尿酸血症)的联合管理。

    六、预防与日常监测建议

    1. 定期筛查:40岁以上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高危人群每3个月监测。

    2. 家庭血压记录:建议使用带蓝牙功能的电子血压计,数据同步至健康管理APP。

    3. 紧急处理:若血压突然≥180/120 mmHg并伴头痛、胸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高血压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医患共同参与。新版指南通过分级、分期、分型的管理策略,为不同人群提供了精准干预方案。公众需摒弃“无症状不治疗”“血压正常即停药”等误区,将血压管理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参考资料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核心内容

    2. 高血压并发症与危险分层研究

    3. 生活方式干预的循证医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