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其早期症状隐匿、进展迅速,约80%的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但近年来,靶向治疗与联合疗法的突破,正为这一“绝症”点燃希望之光。
癌早期常表现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体重骤降等非特异性症状,易与胃病混淆。随着肿瘤进展,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脂肪泻(粪便油腻恶臭)或血糖异常波动。高危人群(长期吸烟者、慢性炎患者、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应定期通过腹部超声、CT或MRI筛查,结合CA19-9肿瘤标志物检测提高早期诊断率。
靶向药物通过锁定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实现“精准爆破”。目前全球已获批的癌靶向药包括:
1. EGFR抑制剂:如厄洛替尼,适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患者,通过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肿瘤生长。
2. 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用于BRCA突变患者,通过干扰DNA修复机制促使癌细胞死亡。
3. 多靶点抑制剂:如舒尼替尼,针对神经内分泌瘤的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通路。
2025年新突破:
单一靶向药易引发耐药,联合治疗成为主流方向:
癌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是治疗难点。研究表明,KRAS抑制剂可激活T细胞,与PD-1抗体联用能增强抗肿瘤效果。例如,RMC-6236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小鼠模型中使肿瘤显著缩小。
靶向药可增强传统疗法的敏感性:
针对EGFR、VEGF等多通路联合用药,可减少逃逸机制。临床试验显示,EGFR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能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基因检测是选择靶向药的关键:
2025年NCCN指南强调,通过二代测序(NGS)检测MSI、TMB等指标,可筛选适合免疫治疗的人群。
1. 早诊早治:高危人群每年至少一次影像学检查,出现持续上腹痛或黄疸立即就医。
2. 基因检测:确诊后优先进行肿瘤分子谱分析,匹配靶向药或临床试验。
3. 参与新药研究:全球多项CAR-T、树突细胞疫苗试验招募晚期患者,如北京协和医院的CAR-M-c-MET疗法即将开展临床。
4. 管理副作用:靶向药常见皮疹、腹泻,可调整剂量或联合对症药物;免疫治疗需警惕肺炎、甲状腺功能异常。
从“不可成药”到多靶点突破,从单药到联合策略,癌治疗正经历革命性变化。随着ADC药物、细胞疗法的成熟,5年生存率有望从10%迈向30%。患者应积极与医生沟通,结合自身基因特征选择最优路径,让“癌中之王”不再等同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