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育龄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本质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卵巢形成周期性出血的囊肿。这种疾病不仅可能引发痛经、痛、慢性盆腔痛等症状,还与不孕症密切相关。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到治疗策略,结合最新医学证据,为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决策指南。
巧克力囊肿的成因与经血逆流、免疫异常及遗传因素有关。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周期性出血,形成内含陈旧性积血的囊肿。典型症状包括:
1. 痛经:约70%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经期疼痛,严重者需服用止痛药;
2. 不孕:约30%-50%患者因盆腔粘连、卵巢功能受损导致生育困难;
3. 慢性盆腔痛:非经期也可能出现下腹坠胀感或隐痛;
4. 痛:深部时可能因病灶压迫引发疼痛。
巧克力囊肿的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1. 超声检查:首选经超声,典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厚、内见点状回声;
2. 血液检测:CA125可能升高,但需排除卵巢癌等疾病;
3. 腹腔镜探查:确诊的“金标准”,可同时进行病理活检。
治疗需综合考虑囊肿大小、症状、生育需求及卵巢储备功能,遵循个体化原则。
适用人群:
常用药物:
1. 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减少经血逆流,缓解痛经;
2. 孕激素类药物(如地诺孕素):缩小囊肿、降低复发率,长期使用安全性高;
3. GnRH-a:用于中重度疼痛患者,但需配合反向添加治疗以减少骨质流失。
注意事项:
手术指征:
1. 囊肿≥4cm;
2. 合并不孕且排除其他病因;
3. 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疼痛;
4. 可疑恶性病变(如囊肿短期内迅速增大、CA125显著升高)。
术式选择:
1. 腹腔镜囊肿剥除术:首选微创方式,完整切除囊肿壁,复发率低;
2. 卵巢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或绝经后复发患者;
3. 介入穿刺硬化治疗:对卵巢损伤小,但复发率较高。
手术风险与保护措施:
1. 备孕女性:
2. 复发病例:
3. 围绝经期患者:
1. 生活方式调整:
2. 术后管理:
3. 心理支持: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1. 突发剧烈腹痛(警惕囊肿破裂或扭转);
2. 月经周期紊乱伴发热;
3. 药物无法缓解的持续性疼痛。
巧克力囊肿的治疗需在保护生育功能、缓解症状和降低复发风险之间取得平衡。药物治疗适合早期干预,而手术则是中重度病例的有效手段。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结合自身年龄、生育计划及囊肿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记住,定期随访和长期管理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