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是衡量心血管健康的核心指标,而2024年血压管理标准的更新,标志着医学界对疾病防控的认知迈入新阶段。根据最新数据,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超25%,约每4位成年人就有1人患病。这一变化不仅影响着临床诊疗策略,也为公众的日常健康管理提出了更精细的要求。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维持了传统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诊室血压≥140/90 mmHg),但强化了血压控制目标。对于普通患者,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耐受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65岁以上老年人则根据身体状态设定个性化目标(图1)。
血压分级新定义:
![血压分级示意图:展示从正常到3级高血压的递进关系]
高血压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但部分体征值得警惕:突发性面部潮红伴随眩晕、反复鼻出血且止血困难、持续性搏动性头痛(尤以晨起后枕部明显)、双耳持续性蝉鸣样耳鸣等。值得注意的是,约30%患者确诊时已存在靶器官损害,定期体检(包括尿常规、心电图、眼底检查)能有效发现早期损伤。
特殊人群警示:
家庭自测血压被纳入诊断体系(≥135/85 mmHg视为异常),推荐使用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时需注意:
1. 测量前30分钟避免吸烟、饮咖啡
2. 坐姿背部有支撑,双脚平放地面
3. 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与心脏同高
4. 初次测量需左右臂对比,取较高值为准
动态血压监测(ABPM)成为重要补充手段,其诊断阈值(24小时平均≥130/80 mmHg)能更准确反映血压昼夜节律。
生活方式干预是所有阶段的基石:
药物治疗时机:
| 人群分类 | 启动药物治疗条件 |
|||
| 正常高值 | 合并冠心病/糖尿病 |
| 1级高血压 | 伴靶器官损害或3个危险因素 |
| 2/3级高血压 | 确诊后立即用药 |
常用药物选择遵循"分级分期分型"原则,ARNI、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物被纳入推荐。
老年患者:
慢性病患者:
1. "无症状不需治疗":血压≥140/90 mmHg即使无症状,血管损伤仍在持续
2. "降压越快越好":急速降压可能诱发脑缺血,每月降低10-20 mmHg为宜
3. "西药伤肝肾":规范化用药的器官保护效益远大于风险
4. "血压正常可停药":擅自停药者3个月内复发率超70%
当血压突然升高至≥180/120 mmHg并伴随下列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家庭应急处理步骤:
1. 保持半卧位,松解衣领
2. 舌下含服硝苯地平(10mg)或卡托普利(25mg)
3. 30分钟后复测血压
4. 记录症状变化供医生参考
血压管理是贯穿生命全周期的健康课题。新版标准强调"早筛、早诊、早控"的三级预防理念,建议20岁以上健康人群每年测量血压1次,高危人群每季度监测。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我国高血压控制率有望从当前的16.8%提升至50%以上,真正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心血管防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