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催化下,数字谐音梗已成为当代年轻人交流的“暗号密码”。其中,“778”这一看似普通的数字组合,因与“吃吃吧”的方言发音高度相似,迅速从抖音平台蔓延至全网,成为深夜放毒、美食分享的流行符号。本文将从其起源、传播逻辑、文化意涵及使用规范等角度,深度解析这一现象级网络用语背后的社会心理与传播规律。
“778”的源头可追溯至上海健身博主徐恩杰(网名“魔兽申驰”“傲寒”)。作为拥有双重身份的网红,他白天以硬核健身教程吸引粉丝,夜晚则化身“吃播达人”,在妻子运营的账号“傲寒”中发布美食视频。每期视频开场,他都会用吴语口音说出标志性台词:“搞点夜点心吃吃吧!”(意为“吃点夜宵吧”)。
由于江浙沪方言中“吃吃吧”发音急促,尾音上扬,与数字“778”的读音高度吻合,观众在弹幕中戏谑模仿其语调,逐渐将这句话简化为“搞点夜点心778”。这种语言再创作的过程,既是对原声的幽默解构,也降低了传播门槛,使梗文化更易被复制扩散。
“夜点心”作为吴语区对夜宵的独特称呼,赋予了该梗地域文化底色。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的碰撞制造了陌生化效果,激发了非江浙沪用户的好奇心与模仿欲。 而“深夜觅食”这一普世场景,又让“778”突破了地域限制——无论是学生党的泡面时刻,还是加班族的烧烤局,都能用“778”一键表达对食物的渴望,形成情感共鸣。
抖音的算法推荐机制为“778”提供了裂变温床:
相较于文字梗,数字谐音更易记忆与传播:
“778”的流行暗合当代青年的三大心理:
1. 解压诉求:在快节奏生活中,“吃播”被视为精神慰藉,“778”通过戏谑化表达,消解了“深夜进食”的负罪感。
2. 身份认同:使用共同梗文化,能快速拉近陌生人距离,建立“懂梗即同好”的圈层归属感。
3. 反内卷宣言:以轻松语气号召“吃吃吧”,隐含着对“自律至上”主流价值观的温和抵抗,成为年轻人自我疗愈的方式。
| 场景类型 | 使用示例 | 效果分析 |
|-|--||
| 美食分享 | 配文“深夜放毒,小龙虾778~” | 增强互动趣味性,引发共鸣 |
| 朋友邀约 | 消息“下班火锅778?” | 替代直接询问,降低被拒尴尬 |
| 自嘲式幽默 | 配图泡面+“穷鬼套餐778” | 化解窘境,塑造亲和力形象 |
以徐恩杰原声视频为起点,通过抖音挑战赛、美食博主翻拍实现快速扩散。此阶段梗文化完成“原始用户积累”,进入大众视野。
“778”突破美食领域,延伸至情感话题(如“失恋了,冰淇淋778”)、职场吐槽(如“方案改不动了,奶茶778”)等场景,语义边界不断扩展。
随着平台整治谐音梗(如抖音2022年发布《创作规范》),以及用户新鲜感下降,“778”使用频次逐渐减少,进入“怀旧梗”行列。
1. 深耕垂直领域:徐恩杰凭借“健身+吃播”的反差人设突围,证明精准定位的重要性。
2. 方言赋能内容:合理运用地域文化元素,既能制造记忆点,又能吸引特定群体。
3. 设计互动钩子:如将“778”设计为粉丝暗号,在直播中设置“点亮778送福利”环节,提升用户参与感。
在瞬息万变的网络语境中,“778”如同一个文化切片,折射出Z世代用幽默解构生活压力的智慧。对于普通用户,它是社交破冰的利器;对于内容创作者,它是洞察流量的密码;而对于语言研究者,它则是一场关于数字时代沟通革命的鲜活样本。正如语言学教授戴维·克里斯托所言:“网络用语不是语言的堕落,而是进化的先声。”当我们下一次打出“778”时,不妨多一份对语言生命力的敬畏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