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经济迈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创新转型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这一背景下,共享经济的快速崛起与工匠精神的深度回归,看似对立却实则互补的两大趋势,共同构成了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如何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既是企业突破瓶颈的机遇,也是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
一、2017年:创新转型的宏观背景与政策导向
2017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战略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计划加速落地,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重塑产业竞争力。与此共享经济凭借其高效资源配置能力,成为解决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需求错配问题的重要工具。
政策亮点:
化解过剩产能:2016年完成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目标,为新兴产业腾挪空间。
技术创新扶持: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等平台成立,推动关键技术攻关。
市场环境优化:通过营改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
二、共享经济的崛起:效率革命与模式创新

共享经济以“使用权共享”替代“所有权独占”,重构了传统产业逻辑。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办公,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资源利用率与激活长尾市场。
实践案例:
共享单车:2016年用户中80%为20-39岁青年群体,成为城市短途出行主力。
制造业共享平台:部分企业通过设备共享降低中小企业生产成本,例如广东省推动4万家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链协同。
挑战与对策:
1. 监管滞后:需建立行业标准与信用体系,防范无序竞争(如单车乱停放问题)。
2. 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优化供需匹配,例如物流行业通过智能调度提升车辆利用率30%。
三、工匠精神的回归:质量革命与价值重塑

工匠精神并非传统手工艺的“怀旧标签”,而是精益生产与持续创新的现代诠释。在制造业升级中,其内涵包括:
精益求精:追求产品细节的极致优化(如高精度数控机床跻身世界前列)。
守正创新:融合新技术提升工艺,例如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通过5G+AGV方案提升物流效率。
用户至上:从“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例如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企业实践:
广西石油:通过“易捷+电”模式整合加油站与充电服务,日均充电量超15万千瓦时。
华为手机:以设计创新与精密制造打造高端品牌,成为“中国智造”标杆。
四、共享经济与工匠精神的融合路径
二者看似对立(共享经济强调“规模效率”,工匠精神注重“品质沉淀”),但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协同:
1. 技术共享赋能精准制造
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小企业可通过云端获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降低技术门槛。
案例:广州博依特公司为造纸、食品行业提供生产工艺AI模型,帮助企业降本10%-20%。
2. 数据驱动下的柔性生产
利用共享经济积累的用户数据,反向定制个性化产品。例如服装行业通过C2M模式实现“小批量、多批次”生产。
3. 生态协同构建价值网络
大型企业(如中国石化)搭建双创平台,吸纳中小创新团队参与技术研发。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享质量标准,例如汽车行业建立零部件协同检测体系。
五、给企业的四类实用建议

1. 战略层面
制定“双轮驱动”路线:传统制造业可探索“共享+定制”模式(如共享设备+高端定制服务)。
案例:佛山陶瓷企业通过共享设计平台,实现个性化瓷砖定制生产。
2. 组织层面
建立扁平化创新团队:设置“首席质量官”与“首席数据官”双岗位,平衡质量与效率目标。
3. 技术层面
优先布局工业互联网:中小企业可接入区域性平台(如肇庆能碳管理平台),降低数字化改造成本。
4. 文化层面
培育“工匠式创新”文化:设立内部创新基金,鼓励员工参与微改进项目(如丰田“创意功夫提案”制度)。
六、未来展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

2017年的创新转型实践表明,共享经济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思维模式的革命。二者的协同将推动中国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从“世界工厂”进化为“全球创新工场”。
关键趋势:
绿色制造:通过共享回收体系减少资源浪费,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目标下降18%。
全球化协作:依托“一带一路”推动标准输出,例如高铁技术通过“工程总承包+本地化生产”模式落地海外。
在这场变革中,企业需以工匠精神夯实根基,以共享思维打开格局,方能在这场全球产业竞赛中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