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每年7月16日至8月15日的“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我国各地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化举措,全力应对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和灾害风险。这一时段因降雨集中、灾害多发,成为全年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防线?本文将从形势研判、防御体系、实用建议等角度展开分析。
一、形势严峻复杂:极端天气叠加风险隐患

“七下八上”期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主要表现为:
极端降雨与洪涝风险:长江上游、淮河干流等流域可能因持续强降雨引发水位复涨,堤防巡查压力陡增;中小河流洪水和城市内涝风险突出,尤其是鲁豫苏皖等地局地雨量极端性极强。
次生灾害威胁:陕甘、四川等地地质条件脆弱,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易发,且与前期降雨区域高度重叠,致灾风险加剧。
台风与高温交织:预计8月将有2—3个台风登陆我国,影响华东、华南沿海;新疆、内蒙古等地高温持续,旱涝并重风险不容忽视。
关键数据:2024年主汛期以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已参与抗洪抢险193起,疏散转移近千人,凸显防汛形势的紧迫性。
二、织密防御体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为应对复杂形势,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及各地已构建起“立体化”防汛网络:
1. 责任落实与协同联动
党政共管机制: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责任人下沉一线,实行“包保责任制”,确保风险排查和应急处置“无死角”。
多部门联合会商: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每日滚动研判,实现预警信息“直达基层末梢”,并通过“叫应”机制确保乡镇级责任人及时响应。
2. 科技赋能与精准预警
监测“三道防线”:通过气象卫星、测雨雷达、地面站点构建雨水情监测网络,长江流域等重点区域10分钟内可获取千余站点数据。
风险动态评估:绘制城市内涝风险图,针对隐患点实施“双清双堵”工程(清理管网、河道,封堵隐患点),提升排涝能力。
3. 工程防御与应急储备
水库调度优化: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统筹上下游控制性水工程,开展防洪补偿调度,减轻中下游防汛压力。
物资力量前置:全国储备中央应急物资955万件,预置央企工程抢险队伍456支,确保“抢早抢小”。
三、实用建议:与公众如何联动应对
(一)与机构层面
1. 隐患排查清单化管理
对堤防、水库、淤地坝等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整治老旧工程渗漏、溢洪道堵塞等问题。
建立“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机制,对非名录内地质灾害点扩大排查范围。
2. 应急预案与演练
修订完善防汛预案,突出流程化、图表化,如南阳市针对四级暴雨预警制定差异化响应措施。
组织社区、学校开展转移避险演练,确保群众熟悉逃生路线和安置点。
3. 公众科普与信息触达
通过应急广播、社交媒体等渠道普及灾害前兆识别知识(如滑坡前缘鼓胀、泥石流前河水断流等)。
推广“关停撤转”刚性措施,如暴雨红色预警时强制关闭景区、停工停课。
(二)公众自救指南
居家防范:低洼地区居民提前备沙袋、防水挡板;检查电路、燃气设备,避免漏电漏气。
出行避险:避免前往未开发山区,遭遇山洪时横向逃生,勿顺沟奔跑。
紧急联络:保存属地防汛办、救援队电话,关注官方预警平台(如“国家应急广播”APP)。
四、案例启示:从郑州到南阳的防汛实践
郑州“7·20”教训:2021年特大暴雨暴露城市排水系统短板,促使各地加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管网改造。
南阳“双清双堵”经验:2024年通过清理窨井1.2万处、疏浚河道120公里,实现汛前隐患清零,为城市内涝防控提供样板。
以“时时放心不下”守护生命线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既是对防灾体系的考验,也是对全社会应急能力的锤炼。唯有精准施策、公众科学参与、科技全面赋能,才能织密这张“闻汛而动”的安全网。面对极端天气常态化趋势,我们需将“防”的关口不断前移,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转化为每一处堤坝加固、每一次预警传递、每一场应急演练的具体行动,筑牢守护生命的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