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生成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无创检查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将从原理、检查流程、适应症及禁忌症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并结合临床实际为患者提供实用建议。
MRI的核心原理基于人体内氢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人体约70%由水组成,水中的氢原子核在强磁场中会形成规律排列。检查时,设备通过射频脉冲激发这些氢原子核,使其吸收能量并偏离平衡位置;当脉冲停止后,氢原子核会释放能量并产生信号。接收线圈捕捉这些信号后,计算机通过算法将其转换为高分辨率的断层图像。
关键技术特点:
需明确是否存在绝对禁忌症(如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或相对禁忌症(如妊娠早期、金属假牙)。部分金属植入物需术后6-8周才能检查。
去除所有金属物品(首饰、手机、磁卡等),避免干扰磁场。轮椅、担架等设备严禁进入扫描室。
签署知情同意书,讲解检查流程及配合要点(如保持静止)。幽闭恐惧症患者可提前使用镇静剂。
根据检查部位使用专用线圈(如头颈联合线圈)。患者仰卧,通过激光定位确保身体居中。
平扫通常包括轴位T1WI、T2WI序列,必要时加扫脂肪抑制或增强序列。例如,颅脑检查需覆盖全脑,层厚控制在5-6mm。
需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剂量按0.1 mmol/kg计算。注射后需留观15-30分钟以防过敏反应。
1. 如何应对检查噪音?
MRI扫描时会产生类似敲击的噪音(约80分贝),可佩戴耳塞或耳机缓解不适。
2. 检查时间过长怎么办?
3. 增强扫描安全吗?
钆对比剂不良反应率低(约2.4%),但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
4. 体内有纹身能否检查?
部分含金属染料的纹身可能发热,需提前告知医生。
5. 影像报告解读:
切勿自行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例如,T2高信号可能提示水肿或炎症,需进一步鉴别。
MRI凭借其无创、高分辨率的优势,已成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患者需充分了解检查流程与禁忌,积极配合医生,以获得精准的影像结果。随着技术进步,MRI将在个性化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