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是儿童常见的急症之一,突发性强且容易引发家长恐慌。正确处理不仅能避免二次伤害,更能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本文将结合最新医学指南和临床实践,解析急救药物选择的核心要点,并提供科学的家庭及医疗处置建议。
1. 典型症状与高危人群
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体温常>38.5℃时发生。表现为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眼上翻或凝视,部分伴有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约30%-40%的患儿可能复发。成人及孕妇偶发高热惊厥多与感染、代谢异常或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2. 判断病情轻重
1. 确保安全环境
立即将患儿平卧于安,移除周围尖锐物品。解开衣领,侧头防止误吸呕吐物,禁止强行撬牙、塞入异物或按压肢体。
2. 物理降温
用温水(32-34℃)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擦浴或冰敷刺激。退热贴可辅助降低头部温度。
3. 记录关键信息
用手机记录抽搐时间、部位及体温变化,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若发作>5分钟或反复发作,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4. 避免三大误区
1. (安定)
2.
| 分期 | 首选药物 | 替代方案 | 注意事项 |
||--|--|--|
| 急性期 | 静脉 | 肌注/水合氯醛灌肠 | 缓慢推注,监测呼吸 |
| 持续状态 | 丙泊酚/静脉泵 | 苯静脉注射 | 需气管插管及脑电监测 |
| 预防复发 | 口服丙戊酸钠 | 左乙拉西坦 | 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
1. 婴幼儿:避免阿司匹林(瑞氏综合征风险),退热优选对乙酰氨基酚(10-15 mg/kg)。
2. 孕妇:慎用(致畸风险),可短期使用苯控制症状。
3. 慢性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癫痫患者避免联用多种钠通道阻滞剂。
1. 家庭预防
2. 医疗干预指征
3. 复发风险管理
1. 制作急救卡片:包含患儿基本信息、过敏史及用药记录,随身携带。
2. 社区培训:推广“侧卧-清洁-记录-送医”四步法,提升家庭应急能力。
3. 定期随访:惊厥患儿每3-6个月复查生长发育指标,调整预防方案。
高热惊厥的处置需要科学性与时效性并重。家庭急救的核心在于保护而非治疗,医疗干预则需遵循阶梯用药原则。通过规范用药、分层管理和公众教育,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守护儿童健康成长。